历史悲歌:《大明王朝1566》观后感
点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字,关注本公号
(图片来自网络)
电视连续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,整体上可能比不上《雍正王朝》,但也是——
古装正剧里的顶流,这是大家公认的。
《大明王朝1566》播出后,曾引发了诸多争议。应该说,该剧的编剧和导演是把握了明朝1566年前后这段时间的精髓的,所反映的内容又契合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,引起热议是自然的事情。
可你方唱罢我登场,在纷纷扬扬之后,最后我们看到的只是王朝更为衰朽,外表强大的泥足巨人,在内部烂透之后,只能等待新的历史的到来。
应该说,抛开“史实”之后,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可信的,经得起推敲的。
处于权力最高端的嘉靖皇帝,行为固然有些怪诞荒唐,却并非昏君,他二十年不上朝仍能掌控局势、紧握权杖,显示出他非一般的洞察力与政治智慧;
徐阶、张居正、高拱等“正义”一方,皆正直、睿智之臣;
胡忠宪、赵贞吉是顾全大局的封疆大吏;
更有处于道德最高端的海瑞,忠直与廉洁彪柄千古;
甚至是“奸臣”首领严嵩,也是雅量高致、有情有义、识大体的人;
连吕芳、杨金水、陈洪、黄锦这样的太监,在为人做事上也都有非凡之处……
可就是这样一群优秀的精英们凑到一起,却把大明朝治理得愈发衰落。
非人无能,体制之痛也。
贪腐之下,少数人富可敌国,多数人食不裹腹;政争不断,精英能臣的智慧都用在了自保、升官和打击别人上……
像海瑞这样无党无派的人,这样千年出一个的忠廉之臣,嘉靖皇帝评论的“至阳至刚”之臣,只能成为被打击压抑的对象。
而大权独掌的皇帝,坐在金字塔的顶端,看看官员们争来打去,他则提拔一下这个,压制一下那个,稳坐皇位。
他需要这样的局面,正是种种利益集团的争斗,让他这样的最高裁判安享崇高,任你饥民遍地,他自用国库的银子,修他的万寿宫、炼他的仙人之道去了。
不是没有抗争,不是没有改变。但皇帝仍是皇帝,官场还是那个官场。施行“改稻为桑”政策,富了严嵩一伙;终止这个政策,利了徐阶一伙。
政策或存或废,得利的只是少数人。
而那些饥民们,似乎永远都是饥民……
在历史的悲歌之下,大明王朝在1566年后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了,虽然其后还有张居正改制带来的暂时中兴、回光返照。
但以张居正的才能卓著和雷霆万钧的手段,也只能带来部分改良,根本的东西他是没有办法的。
而在张居正死后,曾经的大明王朝只能雨打风吹去……
本公号相关文章,点击阅读: